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原标题:从蓝海银滩到金银山——“蓝色引擎”加速,海洋旅游经济破浪前行。本报记者 刘钊 李文山 金秋十月,青岛小关岛迎来了第一批游客。这个山东省常住人口最少的岛屿,以竹林、耐寒乡土植物、独特的礁石景观,叠加“霞客行”文化主题,将崂山道教与渔村风情深度融合,打造出沉浸式体验场景。已成为海岛旅游“圈外”的典型代表,10月1日正式开门迎客。青岛小关岛就是加速崛起的生动例子。政策赋能、产业创新驱动的我国旅游经济。自然资源部发布的《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我国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其中海洋旅游实现增加值16135亿元,为15个海洋产业中最大,成为海洋经济的主要支柱。 到多种“玩海”,我国海上旅游正在一体化发展,在消费升级浪潮中释放出强劲活力,把碧海银岸变成了能有效增加经济收入的金山银山。政策协调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我国海域总面积约473万平方米、1.8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14000多公里,岛屿海岸线14000多公里,岛屿11000多个。丰富的资源为海洋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国家层面大力出台政策明确海洋旅游产业发展方向,不少地区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应对,形成了“国家协调、地方联动”的发展格局。国家政策层面,《释放旅游消费潜力促进旅游业质量发展的多项措施》、《旅游提升国内旅游(2023-2025年)》等文件相继出台,不仅明确将海洋旅游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还通过税收减免、保障使用科技创新成果、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具体措施,祛除市场主体。创新的想法。中国旅游研究院国际交流与金融部(宣传推广部)主任杨劲松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政策可以有效打破滨海旅游的规模瓶颈,为海洋旅游等新兴产业开辟新赛道,推动海洋旅游经济大发展。地方层面的多元化探索,让海洋旅游发展“各有千秋”。例如,山东省印发《促进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年)》,建设滨海休闲度假带,培育海岛旅游带,重点发展邮轮、游艇、海洋牧场等新业态;浙江省成立全国一级省级经济发展厅 深入实施“双十一”规划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统筹发展打破行政区划壁垒,让分散的海洋资源发挥协同作用。比如,东部省山四市联合推出“好对付山东半岛一号”海上旅游品牌,将灵山岛、斋堂岛等资源与前五条航线连接起来,实现“一票游多岛”;福建厦门、漳州、泉州共同打造“闽南海洋文化旅游圈”,统一旅游旅游,共享旅客资源数据,区域内跨城市海洋旅游人气大幅提升。广东省海洋旅游资源丰富。大陆海岸线长约4100公里,居全国第一。 “广东将从加强传承、发展三个方面入手“大力发展海洋文化,丰富海洋旅游产品体系,大力发展邮轮游艇旅游,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旅游目的地,建设旅游强省。”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推动海洋文化与旅游联动发展方面,广东进行了深入探索。 海洋文化资源,开展海洋文化普查,完成“南澳二号”沉船水下重大工程。同时,推动海上丝绸之路联合申报世界遗产,促进与包括海上丝绸之路在内的国外城市的文化交流。艾媒咨询首席执行官兼首席分析师张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如果这 合作模式在全行业落地执行层面行之有效更好地实现国家协调和地方关系同步发力,有望撬动百亿元消费市场。以“海洋+”模式探索新消费场景 随着消费者需求从“观光”升级为“体验”,“海洋+”跨界融合已成为根本。它打破了以往“看海得海”的单一模式,让游客深度参与消费场景。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双重推动下,国家“海洋+”实践创新已形成多元化布局,横跨高端定制、文化体验、智慧服务、人口生态科学等多个领域。在高端定制领域,海南三亚聚焦高净值客户,推出“游艇+海钓+晚餐”、“潜水+海洋生物科普”等特色套餐。到2024年,无论是出海游艇数量还是高端客户人均消费大幅增长。以海南海峡航运有限公司为例。作为西沙群岛旅游线路的重要运营商,公司围绕南海文化打造独特的消费场景,开发“旅游+轮渡”模式,并联合新东方文旅等机构推出主题游学课程。目前,旅游相关收入的比重持续增加。厦门象屿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子公司厦门国际邮轮母港集团积极发挥关键作用。依托国际邮轮和鼓浪屿“世遗游”两大客流,连接邮轮游、海上游、海岛游等旅游经济业态,打造港后首个闽南奇幻主题区“岛种闽南·时光奇幻”。 “滨海旅游是海洋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以邮轮母港为载体,推动船舶、港口、城市、文化、购物、娱乐一体化发展,最大限度发挥港航文化旅游产业效益,进一步发挥文化辐射主体功能,将带动厦门乃至福建的带动作用,为厦门乃至福建的文化旅游市场带来“游客”,也借助国际邮轮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 厦门有船。 ”曼国际邮轮母港集团总经理黄玉斌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海洋旅游的另一大妙处来自于强化“文化+科技”。浙江舟山打造了“博物馆+岛屿”模式,在东极岛、枸杞岛设置了海洋展厅考古、文化体验馆。2024年,文化游客量 旅游项目将大幅增加。科技赋能nt为海洋旅游注入了“智慧基因”。福建平潭探索“海洋+风电旅游”,以海上风电科学为基础开放,将绿色能源与旅游体验相结合,成为亲子游的热门选择。在“海洋+”模式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企业也在积极拓展业务边界。凯撒同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撒旅游”)董事会办公室于庆余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凯撒文旅板块将与沿海开发、旅游、商业服务全面融合,计划将这一模式复制到海南、福建等地。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陈凤娣表示,海洋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主要在于对海洋基因的把握,表达方式,形成“文化塑造旅游、旅游文化旅游”的良性互动机制。瞄准发展痛点,主动解决问题。在政策、需求、技术三重驱动力的推动下,我国海洋旅游经济实现了规模和质量的双提升。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矛盾、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的不足、人才的缺乏以及同质竞争的内耗等成为制约行业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转型的主要痛点。这些问题的面对和解决已成为当前海洋旅游产业的重要任务。一位采访者告诉安全日报记者,海洋生态系统极其脆弱。脆弱,一旦损坏,恢复周期可能需要几十年。目前,一些项目存在“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生态保护占投资不足总投资的10%,缺乏跨区域的监管机制。杨劲松表示,当前海洋旅游经济规模虽大,但仍存在小、散、乱的瓶颈,需要在融资、要素进入、资源背景等方面下功夫,积极解决问题。海洋旅游经济可探索“海洋旅游+”、“海洋+”发展形式,助力提升发展质量。此外,海洋旅游的健康发展需要注重投融资机制,消除要素投入障碍,优化空间布局,加强新技术在推广、差异化、安全保障、流程再造等方面的应用。赛迪顾问发布的中国《海洋经济城市竞争力研究》报告认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应向“三个提升”方向推进:一是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聚焦当地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二是加强海洋资源集约利用,开展海区承载能力和利用能力评估;三是强化海洋风险应对能力,建设智能监测网络,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水下机器人等技术实时监测海洋环境变化。海洋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的不平衡也阻碍了体验升级的速度。从区域分布来看,海洋旅游基础设施呈现“南强南弱”的特点。海洋旅游产业既需要“生态保护+运营管理”,又需要“文化挖掘+研究指导”,但目前复合型产业空间较大;一些地方规划缺乏多样性,盲目照搬单一的“海岛民宿+海鲜餐饮”模式。 2024年,全国不少海岛项目因同质化严重而被迫关闭。针对这些痛点,张毅建议行业需要从“政策细化”、“标准统一”和“机制完善”三个方面进行分解。生态保护方面,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海洋旅游生态补偿制度,将生态保护成效纳入考核地方政府指标,倒逼各地重视生态保护;基础设施方面,要完善共建共享机制,明确企业与政府成本分摊比例,减少企业参建后顾之忧;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成立跨区域人才培养联盟,联合高校和企业进行定向培养,填补专业人才缺口;在行业标准方面,制定国家海洋旅游服务标准,提高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当前,我国海洋旅游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如果我们能继续以政策为基础加强顶层设计,以创新为灵魂优化业务供给,以生态为基础严守发展底线,““蓝色引擎”将加速前行,必将推动海洋旅游成为建设海洋强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蓝色能量。